11月1日上午,一则重磅消息突然传出,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的直播上宣布,将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全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据悉,深圳医学科学院,机构简称SMART(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是一所集科研、转化、学生培养、经费资助等若干功能于一体的“全新机制”的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做出真正原创性的突破,同时探索科研成果转化的合理机制。那么,“全新机制”究竟新在何处?编者注意到,深圳医学科学院的英文命名中包含着两个关键词“Research“和”Translation“,而颜宁演讲中也多次提到“科研”和“转换”两个重点词语,其中释放了重要信息,该医学科学院不仅新在做科研,更新在聚焦科研成果转化。其实早在2019年,对于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的“全新机制”就初露端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点名”要求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2021年3月,深圳市政府正式印发《深圳医学科学院建设方案》(下称《建设方案》)
深圳医学科学院:四平台一智库,积极探索六大创新机制
根据《建设方案》,深圳医学科学院的任务主要是建设“四平台一智库”,将探索六大创新机制,其中三个平台和两个创新机制强调了科技成果转化。
建设整合型医学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重点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国际前沿医疗技术、可持续发展健康研究领域,主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临床及转化研究、公共卫生研究,推动研究转化、工程化及产业化全链条创新;围绕药品、装备及技术转化作制度创新、体系重塑、流程改造等,推动国内外先进药品、装备及技术在深圳转化,并通过深圳辐射全国。
建设开放型医学科技资源管理平台
市政府设立“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委托深圳医学科学院实施专业化管理。面向全市并逐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乃至全球开放,重点资助能协同解决健康重大问题和具有良好转化前景的项目,汇聚全球优势资源解决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深圳医学科学院负责统筹全市临床研究资源,搭建全市生物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业化团队运营管理的共享实验及转化平台,为研究机构、企业及国内外科研人员提供科学研究共享平台,牵头改建或新建1-2所国际化高水平临床研究医院,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临床研究及转化平台。
协同的产业转化机制
加快产业结合,形成紧密的产业合作生态系统。以临床研究医院为核心,协同市内外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备案机构,组建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临床数据向企业有序开放,支撑临床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多元的资金筹措机制
研究建立由政府资助、社会投入、转化收益共同组成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政府通过设立“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支持深圳医学科学院开展院内外项目研究,同时探索建立社会捐赠资金财政配套激励制度。
深圳医学科学院目标瞄准“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球卓著”,到2035年,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核心引擎的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科技协同创新体更加成熟定型,重点领域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在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度安排、规则对接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科技创新引领健康城市发展的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医学科学院成为全球著名医学研究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医学科学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全球卓著。
此次SAMRT机构的创立,多次强调转化的重要性。甚至为了提升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率,深圳将允许科研人员技术入股,在转化项目中持有股份,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对于转化的必要性,颜宁在演讲中用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和药企合作探索药物机制的例子表示,基础研究与药和医密不可分,她的实验室与世界著名药企有紧密合作,这是现代制药业的一个大趋势,而“从病床到实验室,再到制药公司,再回到病床,打通这个端到端的顺畅联系,也正是深圳医科院的一个重要使命。”
早在2021年,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议事协调联席会办公室编制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操作指南》(简称“操作指南”)就正式对外发布,该操作指南将为政府设立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管理机构和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引。重点强调了医工结合成果转化新模式,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都迈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步伐,如今颜宁全职参与深圳医学科学院的建立,将会是促进医工结合成果转化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信号。